“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的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时强调。
作为向总书记汇报的报告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备受鼓舞,这更加坚定了他眺望深蓝、向海图强的信念。
赤子情深 至诚报国
“他乡虽好,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我在国内读书时花的都是国家的钱,理应为祖国发展做贡献。”谈起当初回国的缘由,吴立新说。
1994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吴立新抵达美国,在罗格斯大学从事涡旋力学方面的研究。其后,又转入威斯康新大学麦迪逊分校从事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研究。历经十年不懈努力,吴立新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并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他所从事的“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被全球多个著名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采用。
“有一种梦想实现后的‘失落感’,不甘心每天在异国他乡的实验室里耗时光。”吴立新想为自己多年积累学到的知识找一个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世纪之交,国内各高校纷纷制定海外引智计划,中国海洋大学推出了“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并开出了高出长江学者几倍的条件全球寻才,却鲜有合适的人选,直到吴立新进入视线。
“他这个人勤奋能干,而且充满了对科研的热情,容易感染别人。”中国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把吴立新引荐到了学校。
“校领导盛情相邀,‘筑峰工程’优越的条件,海大人干事创业的信心……当时的中国海洋大学如同一艘装在发射架上的火箭,一切都令人感动,我没理由拒绝,应该回来。”吴立新坦言。
2005年夏天,吴立新和妻子分别辞掉美国的工作。卖了房子和车子,给孩子办理了退学手续,回到祖国,正式加盟中国海洋大学。
吴立新回国的决定,令威斯康新大学的同事感到不解,甚至担心他回国后“水土不服”。吴立新却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他不但不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在中国海洋大学这片沃土上收获累累果实。
从“973计划”项目获批,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再到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又至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启动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立项……在系列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吴立新带领团队在大洋环流基本理论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科学》(science)等杂志引用5000余次,在全球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力。
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每一步,吴立新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忘记背后,努力向前。”谈及成绩和工作,吴立新说:“学校把我聘为‘筑峰工程’第一层次教授,并没有为我设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科研任务,而是让我自由的发展。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我只有努力向前,才能契合‘山高人为峰’的pg电子赏金女王模拟器试玩的人才理念。”
信念永恒 铸就高地
“力争经过5—10年努力,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力量。”
即墨鳌山卫,山海相依,海天一线。秀美怡人的景色里掩映着我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青岛蓝谷。
在灿若繁星的“中字头”或“国字号”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创新平台中,位于问海路1号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
“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中国海洋科技的战略科技力量。”2015年10月30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甫一启用,吴立新便定下了目标。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拥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p级超级计算机,每秒运算速度最快可达2.6千万亿次,吴立新并不满足,他的目光又聚焦到了下一代超算上。
2018年7月3日,运用超算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发布,30117个海洋天然产物的准确三维结构向全球开放共享。此举使海洋药物的筛选周期从20年缩减为2年,精度从20%提高至70%,效率大幅攀升。
“我们要建造自己的大洋钻探船,打穿地壳进入地幔。”2018年,吴立新联名近50位院士提交了《加快建设中国大洋钻探船的建议》,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这将是全球第3艘大洋钻探船,希望圆人类探索地球深部的梦想。”吴立新说,这艘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钻探船预计2021年下水。
水下智能装备向来是我国深海探测的短板,发达国家更是禁售禁运。“‘海燕—10000’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8213米,刷新世界纪录。”在一次报告会上,吴立新自豪的向学生介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探海神器。此外,“观澜号”海洋科学卫星、“蓝色药库”、“问海计划”……诸多海洋重器和系列海洋科学计划与项目皆诞生于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科研实力,跻身世界海洋领域前列。”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在2018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如是说。
“运行三年多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努力使我国海洋科研从过去的‘跟跑者’成为现在的‘并跑者’,并且在某些科研领域已‘领跑’世界。”吴立新说。
透明海洋 筑梦深蓝
“国家的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透明海洋’就建到哪里。”
“中欧海洋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大家理应携手构建全球透明海洋。”4月9日,第四次中欧创新合作对话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发言中,吴立新盛邀欧洲学者加盟“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
“透明海洋就是从海洋是什么到海洋的观测、模拟、预测都要掌握,做到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 2014年,吴立新率先提出了“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该计划以海洋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面向全球海洋及重点海区的海洋环境与目标信息进行感知,实施“海洋星簇”“海—气界面”“深海星空”“海底透视”和“深蓝大脑”五大计划,以提升我国在海洋环境观测预测、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撑海洋强国建设。
“科学家在实验室就能知道全球海洋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如海洋的温度变化、水声通道的变化、鱼群的变化等,并能做出预测。”吴立新如此描绘“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的美好蓝图。
argo浮标是人类观测认识海洋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末,沿海国家通力合作实施了“argo计划”, 在全球各大洋布放万余个argo浮标,组成了全球海洋监测网,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对全球海洋上层温度、盐度和洋流的实时观测。“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仅停留在2000米以上,2000米以下基本是未知的。”吴立新说。为补齐这一短板,他正带领科研团队加紧研发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力争实现4000米深海大洋的“状态透明”。“希望在第二轮国际argo计划当中,把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浮标布放到全球深海大洋,在国际海洋观测探测计划中赢得主导权。”吴立新满含期待地说。
“海洋变暖,有可能导致大洋热量传送带断裂,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对社会发展带来变革性影响。”针对此,吴立新与团队成员一起围绕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中规律,在“全球变暖停滞之争”中贡献了中国智慧,阐发了中国思想。团队相关成果入选2014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2018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的海洋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透明海洋’就建到哪里。”吴立新说,我们赶上了国家海洋发展的“黄金时代”,理应为人类做出贡献,理应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协同创新 揽才育才
“从小处做起,从大处着想,要有一种全球海洋的概念。”
“海洋无小事,海洋科学是超级学科,海洋问题是全球性问题。”谈起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吴立新认为应该走协同创新之路。
为扭转海洋科研活动中“各自为战,自搞一套”的“碎片化”局面,以吴立新为首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决策层设计构建了科研共享平台,变“单打冠军”为“团体冠军”,形成有利于海洋创新的科研生态环境。
科考船是海洋科研的利器,因分散隶属不同涉海单位,时常出现船舶调配和航次安排不科学的问题。吴立新积极创新海洋科考船管理模式,倡导资源共享、科学调配,统筹“蛟龙号”“科学号”“东方红2号”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海洋科考装置与船舶,建立了国家级深远海大型科考船队与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平台提前征集船时需求,统筹协调船舶、人员、设备等相关事宜,船舶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吴立新表示。
从全球海洋峰会,到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从国际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到国际高分辨率地球系统预测实验室;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俄罗斯希尔绍夫海洋研究所共建北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到与中船重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建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全球海洋协同创新的网络愈织愈密,吴立新正是那个统筹设计谋划蓝图的人。
吴立新表示,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关键在人才,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抓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引人才、抢人才方面,吴立新有清晰的人才观。2017年4月19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首席科学家蔡文炬教授受聘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首位“鳌山人才”领军科学家。优厚的待遇吸引了世界目光,甚至有媒体发出了《山东砸上千万从澳洲聘来一名科学家,值不值?》的叹问。吴立新表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正按照任务需求主导,瞄准“高精尖缺”,深入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大力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不断强化配套科研团队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构建衔接有序、梯次配套、合理分布的人才格局。
截至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已形成一支2200余人的人才队伍,其中包括30位院士、75位杰青、23位长江学者和近70位鳌山人才。“力争经过5—10年努力,打造拥有5000—8000人的研究队伍和重大科研平台,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战略力量。”吴立新又树立了新的目标。
迄今为止,吴立新共招收培养了近50名研究生。“一要对科学研究有热情,二要勤奋,三要耐得住寂寞。”选拔研究生方面,他有自己的标准。吴立新坚持研究生从本科生带起,相中的“好苗子”会亲自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本科生在科研上是‘一张白纸’,前几笔一定要画好,这样才能凸显‘师傅领进门’的作用。”
“大学给你的是一杆猎枪,而不是干粮。”“大学期间最重要的是拓宽知识面,培养做事的能力。”“从小处做起,从大处着想,要有一种全球海洋的概念。”吴立新勉励广大青年学生珍惜青春、努力学习。
“作为一名海洋科技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现在是我们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建设海洋强省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吴立新表示,要肩负起海洋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全身心投入到海洋研究工作中,眺望深蓝,向海图强,为实现习总书记的嘱托,实现海洋强省、海洋强国梦想“奔跑逐梦”!
春潮澎湃起,正是扬帆时。“深耕中国海,拓展深海大洋,进军南北两极。”着眼未来的海洋探究之路,吴立新正朝着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梦想问道沧海,扬帆远航。